常見於臉頸及上身,出現在皮膚皺褶比較多的地方,約1mm,呈現扁平而光滑,肉色或啡黃色、輕微突起的細小顆粒,數量可以隨時間增加,並傳染附近正常的皮膚,患者的臉上甚至可以出現幾百粒扁平疣。可能會被誤診為油脂粒、粉刺、痣
又叫生殖器疣、俗稱椰菜花,通過性接觸傳播,而且傳染力極高。它在生殖器(如陰莖、陰唇)或肛門周圍部位會出現肉色的突起顆粒或腫塊,隨著時間體積可能會變大,數量也可能增加。表面粗糙,看起來像椰菜花一樣
診所提供的服務通常價格更為實惠,但是公共部門的等待時間可能較長,而且,新病例通常需要醫生轉介
油脂粒一般是因皮脂腺堵塞而導致,多數長在臉部油脂分泌旺盛的地方,例如T字位、眼皮、眼下、眼底等,呈肉色或珍珠白色!疣出現的成因就是病毒感染,呈白色、淺啡色或深啡色,可以出現在臉部或身體所有地方。
疣有機會自行消退,但如果疣引起病徵 (如痕癢或痛楚) 或影響外觀,可以通過治療加快消退的時間。如果持續較長時間沒有消退,且面積不斷擴大,便應盡快求診。免疫力較弱人士 脫疣脫疣 (例如兒童、長者、長期病患者等) 或皮膚有傷口者容易受到感染。另外,在發現感染之後千萬不要抓損,否則有機會使感染面積擴大。
有些人面頰會較易見很多微絲血管呈現,特別是鼻翼的位置,像佈上紅色蜘蛛網般。這些都是皮膚的微絲血管所引起的,而且皮膚也十分薄弱時,面部微絲血管顯而易見,還會有面部泛紅、留下暗瘡紅印等問題,單是為了儀容方面,實有除去微絲血管的需要。
你可以先預約一個月後覆診,讓醫生檢查治療部位。如果醫生發現仍有疣存在,可能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脫疣治療。
治療時間較長,有機會腐蝕周邊正常皮膚,可引致色素沉澱、疤痕,不適用於敏感部位
尋常疣是最常見的疣類型,呈圓形腫塊,棕色,表面粗糙堅硬。它們常見於手部、手指及指甲附近。在公共場所,如游泳池或健身房,傳染風險較高。
如出現疣的病徵,患者應先求醫,經醫生評估後再進行適當的治療。要注意的是,即便使用上述任何一種治療方法,患者的其他皮膚表面都可能留有疣病毒,因此仍有機會復發。
疣是具感染性的病毒,直接經由接觸所感染,例如與患有疣的人握手、共用物品或踩在感染病毒的地方;不過,疣通常是良性的,不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威脅,但它們可能在外觀上造成不適。有些疣在輕微情況下可自行消除,但有些則需要通常治療切除。
以上內容由唐碧茜醫生提供。內容僅供參考,不能取代合資格的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。
雖說皮膚瘜肉對健康影響不大,但它長出的位置,多數在眼皮、臉部和頸部,亦有的在腋下、腹股溝長出,如果是於這兩個位置長出,對外觀影響不大,或不用脫肉粒。但如果長在面、頸的位置,始終會影響儀容,而需要脫肉粒。又如果長出的位置因常遇磨擦而令患者感到不適甚至痛楚,脫肉粒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。又或者患者發現其瘜肉迅速變大,以及顏色有變化,流血等,就要倍加留心,這情況不宜立即脫肉粒,宜先向皮膚科醫生求醫,以了解真正問題,而進行合適的治療。
它在生殖器(如陰莖、陰唇)或肛門周圍部位會出現肉色的突起顆粒或腫塊,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些病灶的體積可能會變大,數量也可能會增加。有時,它們的表面可能會粗糙,看起來像椰菜花一樣。